第六期:不同位置球員“如何”跑動?
2023-09-15 18:14
本篇將討論球員在2022年卡塔爾國際足聯世界杯上大部分比賽場景時的跑動情況,并強調特定球隊的比賽風格如何影響某些位置的體能要求。
重點
中后衛和防守型中場的位置職責(壓迫、奪回球權和轉換等)要求他們需要在非控球狀態下完成更多的高強度跑動和沖刺跑,占比達到70%-85%。
中鋒和邊鋒的位置職責(跑動接應)要求他們更多地在控球階段完成高強度跑和沖刺跑,占比達到60%-70%。
特定位置球員不同狀態下的體能表現取決于球隊的比賽戰術安排以及比賽風格。
不同位置球員在控球和非控球階段的體能表現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位置球員有著不同的體能表現。教練員進行戰術安排時會根據對手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部署,這對不同位置球員提出了不同的體能需求,位置的不同導致球員在總跑動距離以及高強度跑距離上有很大差異。體能分析部分已經探究了8個場上位置球員的跑動表現特征,但還沒探究他們是如何跑動的。
不同位置球員在控球/非控球時的總跑動距離
通過分析球員控球/非控球時的總跑動距離,我們可以得到不同位置球員“如何”跑動的具體特征。這些信息簡單地反映了球隊的控球狀況,當將它們與國際足聯的足球增強智能指標相結合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每個位置球員的不同體能表現。表1展示了本屆世界杯不同位置的球員在控球/非控球時的總跑動距離。從總體上來看,球員大部分的跑動為走動和慢跑,都屬于低速度區間(Z1和Z2),此類跑動通常不會發生在那些需要高速奔跑的有球或無球時刻。因此,高強度跑距離會因位置不同有很大區別。

表1 各位置球員在控球/非控球時的總跑動距離
不同位置球員在控球/非控球時的高強度跑動距離
如表2和表3所示,防守球員大部分的高強度跑都是在非控球時完成的。例如,中后衛和防守型中場球員的高強度跑,有70%-85%的跑動是在非本方控球球狀態下完成的。而中鋒和邊鋒的高強度跑,有30%-40%是在非本方控球狀態下完成的。研究表明,防守型球員通常在由攻轉守奪回球權的過程中進行更多的高強度跑動。而前鋒則在高位壓迫時進行此類跑動。此外,不同位置球員在非本方控球狀態下的體能表現主要取決于球隊的比賽質量和比賽風格。

表2 各位置球員在控球/非控球時的高強度跑動距離

表3 各位置球員在控球/非控球時的沖刺跑距離
對不同位置球員體能表現的理解
基于上述內容,從位置的角度探究不同水平的球隊在非本方控球狀態下的不同表現可能會為我們帶來一些有意義的發現。例如,沙特阿拉伯非本方球狀態下高強度跑距離比阿根廷多出70%-115%。運用國際足聯足球增強智能指標分析可以發現,前者奪回球權和轉換中的跑動距離相較于后者多出約40%-160%,同時,他們每場比賽中立即壓迫和反搶的次數比阿根廷多約20%-30%。由此表明,沙特阿拉伯的中后衛和防守型中場非本方控球狀態下的高強度跑動距離比阿根廷同位置球員多出大約15%-155%,立即壓迫和反搶的次數多出55%-80%。
表2和表3表明,進攻球員的大部分高強度跑動是在本方控球狀態下完成的。例如,中鋒和邊鋒的高強度跑和沖刺跑中,約60%-70%為本方控球狀態下完成。
而中后衛和防守型中場的這一比例僅為20%-30%。這可以歸因于進攻球員的位置職責的不同,例如他們需要當球隊推進到進攻三區時不斷嘗試移動到空檔內接球。球隊的進攻質量和他們各自的進攻方式會直接影響不同位置球員的任務。
球隊打法對不同位置的影響
為了對這一假設進行論證,研究人員對將本方控球球狀態下高強度跑和沖刺跑表現與球員位置綜合進行了分析。雖然哥斯達黎加在球隊整體實力以及技戰術方面與阿根廷差距較大,但后者在高強度跑動表現上較前者多出了約80%-100%。
阿根廷的中場三區進攻推進和移動接應次數比哥斯達黎加多出70%,攻入進攻三區的次數是哥斯達黎加的兩倍多。在這種情況下,阿根廷進攻能力最強的球員與哥斯達黎加同位置的球員相比,在本方控球狀態下的高強度跑動距離多出150%,移動接應(尤其是在對方防線身后和身前)的次數多出160%。球員之所以能在比賽中充分發揮戰術優勢的原因我們將在案例研究部分進行更詳細的解析。
由中國足協技術部組織北京體育大學中國足球運動學院師生編譯自FIFA Training Centre,原文作者為保羅·布蘭德利博士。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原文鏈接:
https://www.fifatrainingcentre.com/en/fwc2022/physical-analysis/how-do-various-positions-cover-distance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