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乙專刊 | 青島中能—昨天、今天、明天
2018-12-12 18:06 中國足球協會
青島中能在自己25歲生日之際許下生日愿望—打造百年俱樂部、振興青島足球城。作為中國職業聯賽創世成員之一的職業足球俱樂部,青島中能“昨天”連續降級令人遺憾;但“今日”他們完整的梯隊建制、完善的青訓體系令人欽佩。一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青訓完善的俱樂部用歷史進程講述屬于自己的故事。
雄關漫道成就百年—青島中能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在中乙所有俱樂部當中,青島中能算是最特別的一個,它曾經是中超的“不死鳥”,它曾經培養出姜寧、鄒正、鄭龍、劉健等國腳,曾經站上足協杯冠軍之巔。如今雖然降到中乙的舞臺,但俱樂部一直初心不改,良好的經營思路和對 于青訓的重視,使得中能成為中乙球隊中本土化程度最高的一支球隊,并且始終位列中乙前列。一家民營企業在職業足壇摸爬滾打15 年,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百年俱樂部”。俱樂部始終相信,中國足球需要在頂級聯賽激烈角逐和在國際賽場為國爭光的冠軍球隊,也需要青島中能這樣立足青訓、穩步發展、持之以恒的平民球隊。
歷史——曾經的中超中甲歲月

“青島中能是一支有底蘊的隊伍,這是我們無法比擬的。”在中乙北區,幾乎所有球隊的主教練在和中能比賽后的發布會上都會說出這樣一句話。這并非是奉承論歷史,在整個中乙中能俱樂部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球隊。
青島中能隊的前身青島海牛是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創始球隊之一,1994年獲得甲 B 聯賽冠軍晉級到甲A聯賽,頤中海牛時代,球隊在2002年還獲得了中國足協杯冠軍,2004年底,中能集團全面接手頤中海牛隊,成立“青島中能足球俱樂部”,延續了青島足球的血脈。那是青島足球最為輝煌的一段時期,因為人才濟濟成績不錯,青島被冠以“足球城”的美名,當時的足壇除了遼寧籍球員,就是青島籍球員最為知名,而中能在其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11賽季,青島中能還在中超積分榜上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績,就在球迷期盼著中能的亞冠時代到來,凜冬卻悄然來臨。
所有青島球迷都無法忘卻2013年,那個賽季中能有著夢幻開局,前7輪不敗位居中超積分榜榜首,然而隨著球隊解雇主教練張外龍,送走核心鄭龍,球隊的成績開始瘋狂滑坡。13輪不勝之后,球隊在北京工體迎來了生死戰,那個下午中能 0比1不敵國安不幸降級,球隊投資人喬偉光掩面痛哭,隨隊出征的中能球迷也淚灑賽場,當時所有球迷都以為,那是中能隊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可是黑暗并沒有因此終結,降入中甲的第一個年頭,中能就因為劉健的合同糾紛被罰了5分無緣沖超,中甲第三年,中能送走了鄒正、姚江山和宋文杰等主力,成績一落千丈,2016年那個秋天還是在北京,還是客場,這次盡管中能1比1逼平了北控,依舊沒·逃脫降級命從2013年無限接近亞冠,到2016年末降入中乙,自此中超再無“不死鳥”。
青訓——中乙俱樂部成中超模板

盡管球隊闊別了中國頂級聯賽,但是青島中能有一點還是令人欽佩的:那就是強大的自我造血能力。如今,許多俱樂部都看重球隊成績的即時效益,可以用買買買解決陣容上的很多問題,而即便身在中乙,中能依舊是整個中乙本土化最高的球隊,絕大多數球員都是從他們自己的青訓營中走出的。70多名資深教練員隊伍、120多所校園足球網點學校、數十萬青少年足球普及數量的背后是中能每年超千萬的資金投入。中能投資人喬偉光曾說過,如果用青訓這些錢去換一線隊沖甲,或許早就實現了,然而沖上去之后呢?足球城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人才和長久發展,而不是一時的榮光。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加大青訓投入,職業聯賽準入標準也要求俱樂部必須有完善的梯隊建設,這個讓很多中超中甲球隊都頭疼的問題對于中能來說卻如魚得水。據中國足協 2015年的官方統計,青島中能、山東魯能、長春亞泰、大連一方以及杭州綠城,是中國足壇僅有完整梯隊的五家職業俱樂部。“俱樂部現在從U11到U19 共有13支隊伍,覆蓋了各個年齡層,平均每支隊伍有26人左右,梯隊建制在全國走在前列。2017 年,在增加了每個年齡段錦標賽和分區賽的情況下,只有中能、魯能、大連和杭州4家俱樂部能夠完整參賽。青島中能U14在2017年的全國錦標賽闖進全國前六名,U13在2017年舉行的百隊杯中拿到亞軍,U12梯隊也在貝貝杯中成績出色,而U11梯隊更是獲得全國少兒錦標賽冠軍。這不僅在整個中乙是獨一份,即便放在中超也是佼佼者。”俱樂部總經理黃健表示。
今年的青超聯賽,以青訓著稱的青島中能共派出了U19、U17、U15 以及 U14 共四支梯隊,170名球員參加。難得的是原本只對中超開放的U19聯賽給中能也發了“外卡”,“原本我們沒有資格參賽,后來我們去找中國足協,足協領導本著對年輕隊員負責、鼓勵各俱樂部發展青訓等目的,在賽程幾乎排出來的情況下給我們發了外卡。”俱樂部發言人薛杰表示。
今年足協首創了U23聯賽,作為中乙球隊中青訓的佼佼者,青島中能成為中乙僅有的兩支報名參賽球隊之一。中國足協規定每支球隊規模在18人在30人之間,中能派出的28名球員去參賽,展現了青訓人才底蘊。在中能的U23大名單中,有8人來自中能一線隊,其中孫旭、張華楠等球員都是球隊的主力,還有六人來自中能U19和U17梯隊。“我們去參賽第一是希望鍛煉年輕隊員,最好能從中發現好苗子提拔到一線隊,第二也是以賽代練輔助冬訓,讓球員在休賽期也競技狀態不下滑。”俱樂部新聞發言人薛杰說。
在中國足協投資人會議、俱樂部準入會議以及聯賽工作會議上,中能青訓模式也成為屢次被提起的話題,一家中乙俱樂部成為很多中超俱樂部的模板,這也算是中國足壇一大奇景。
文化——球隊建設歷史悠久

在中乙賽場,青島中能的上座率或許并不突出,但是論起球迷文化,已經有著24年歷史的中能是很多年輕俱樂部無法比擬的。經歷了從足協杯冠軍到中乙的急速下落,依舊有球迷癡心不改,以中能的橙色為信仰,賽季的每一個客場比賽,都有球迷跟隨,每一個主場比賽,場邊總會出現盛騰和海嘯球迷俱樂部兩面大旗,球隊的每一個進球,每一個新人出現,都能引發中能貼吧里大討論,這或許就是俱樂部魅力的一個縮影。

說起球迷文化,海牛球迷協會會長周正就滔滔不絕,“青島球迷協會早在老海牛沖甲 A 時代就成立了。1993年青島市球迷協會成立后,1994年就去中國足協注冊,當時全國只有上海、重慶和青島三家球迷協會。鼎盛的時候有900多注冊會員,我們還有一些人自費組建了銅管樂隊,在球隊比賽的時候去加油助”盛騰球迷協會的劉鵬也表示,中能現在的球迷大多是從中超時代留下來的老球迷,大家對這支俱樂部依舊充滿信心,“中能的主場比賽自不必說,客場有些很偏遠,我們協會的人也會飛機轉火車,自掏腰包去支持中能,不為別的,只為讓球隊在異地他鄉也有回到主場的感覺。”
“我們接手俱樂部已經有14年的時間了,是國內投資足球事業時間最長的民營企業之一,自成立以來一直是青島的城市名片。俱樂部也致力于實施球迷會員制,完善球迷組織建設,培育穩定的球迷群體,共同營造城市足球健康發展的濃郁氛圍,豐富青島足球文化內涵。同時,俱樂部拿出專項資金,聯合相關單位重新征集和梳理青島足球歷史,編纂、出版“百年足球夢“大型青島足球歷史畫冊,制作大型歷史紀錄片,圍繞老照片、老視頻、老故事、老物件等開發一系列衍生品,完整呈現青島足球的歷史延續和文化內涵,使之上升為城市文化遺產和文化符號。”俱樂部總經理黃建表示。
賽區——全力提供有力保障

“中能在中乙的成功也離不開青島市足協的支持,多年以來青島足協一直為俱樂部提供文明觀賽環境,提供賽區服務,保障了中能主場比賽的順利進行。從 2015賽季到2018賽季分區賽結束,中能主場一直保持著零事故的穩定狀態。”青島中能賽區協調員孫震介紹說。近年來,青島市足球協會按照中國足協賽事組織要求,成立了青島足協和公安、衛生、體育、宣傳等部門為成員的職業足球聯賽青島賽區組委會,不斷改進完善賽事組織工作,青島賽區3次獲得中國足協職業聯賽“最佳賽區”,多次獲得職業聯賽“優秀競賽組織獎”“最佳商務獎”“優秀體育場獎”等稱號。2017年,青島賽區獲得了中乙聯賽北區最佳組織獎的榮譽。
“在服務方面,青島市足協給了中能優惠使用訓練基地的政策,出臺了《觀眾文明倡議書》,組織球迷文明觀賽。對于客隊也是堅持從不刁難,服務到底的原則,設立了客隊球迷看臺和休息區。對于客隊球員和比賽監督裁判也安排在球場邊就近住宿,并提供便利交通,我們的工作不僅讓中能安心比賽,也讓客隊連連稱贊。”孫震表示。
未來——重返頂級聯賽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堅守職業足球14年,每年幾千萬的投入砸進去,中能是如何堅持下來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目前中國職業足球還主要依賴投資人輸血,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投入大幅攀升但缺少穩定可靠的入,而中能經營14年自然也有獨特的生存之道。中能董事長喬偉光介紹說:“近年來,中能集團 逐步將俱樂部一些原有的職能部門剝離,與集團的文化旅游、功能飲料、文化傳媒、場館 運營、電子商務、體育培訓等產業進行整合,落地成為12個獨立子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 由整合后的中能文化傳媒公司全面負責俱樂部票務、商務、球迷、品牌、文化、主場運營 等工作;整合文化旅游與場館運營公司,全面負責體育場館的建設、改造和運營;成立體 育培訓專業機構公司,負責校園足球推廣和青訓梯隊的人才培養,構建起了以訓練、競賽、 評價、保障、文化、品牌六大培訓體系為支撐,以100多所校園足球網點學校和區市精英 隊為基礎,以覆蓋U9-U19各年齡段的14支梯隊為龍頭,全面培養、逐級選拔的青訓梯 隊金字塔體系,中能梯隊向一線隊和其他俱樂部輸送了一大批優秀足球人才。下一步我們 將繼續深化體制創新,完善以足球賽事和體育培訓為核心的體育產業鏈和生態圈,逐步 形成足球產業體系,足球搭臺、經濟唱戲。”
而球隊的目標,則是盡快沖甲,并在短期內回到中超的舞臺。“青島中能不但是聯賽創始成員,多年來也是青島足球的一張名片,雖然這幾年發展過程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但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重返高水平聯賽的目標始終未變,這是一種使命和責任。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保障措施、引進高端人才、提高訓練水平,立足青訓,堅持本土化、年輕化,以職業隊為龍頭、精英梯隊為骨干、校園足球為基礎,通過科學合理的資金投入,爭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維持俱樂部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以職業足球為切入點,將足球事業與體育產業統籌并抓,積極發展體育培訓、場館運營等體育本體產業,并將體育運動緊密結合全民健身和大健康,形成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打造百年俱樂部。”黃建如是說。(文/邢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