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一片情懷與一方足球
2020-12-24 13:37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馬邦杰 姚友明)有人說,志丹足球是一面鏡子,能折射出中國足球的深層內容。
志丹和陜北高原的大多數縣城一樣,藏身在兩山之間的狹長河谷內,足球運動不便開展。而讓志丹做到與眾不同的,是一個名叫丁常保的男子。

丁常保(右二)被孩子們稱為“丁媽媽”
17年前,丁常保還是個24歲的熱血球迷,一個理想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他抱著拯救中國足球的宏愿投身足球。由他這個看似狂妄的想法開始,志丹足球生態發生改變,人工草皮球場從0增加到了32塊,常年踢球的人口由60變成了6000,球隊成績由倒數第一變成了第一,并培養出了職業球員。
讓丁常保尤其驕傲的是:足球改變了246個孩子的命運。他們或進入專業隊,或上大學,借助足球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擁抱更加精彩的未來。

丁常保在辦公室里種了一棵菩提樹。他相信菩提樹和足球都能在志丹扎根生長。新華社記者馬邦杰攝
因此,不求升官發財的丁常保在志丹當地被一些家長稱作“善人”。
足球行善,是丁常保屢經挫敗之后悟出的道理。起初,他的想法曾是那么的功利而淺陋。
“2002年世界杯中國隊恥辱性的經歷,對我沖擊很大。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想成立一個俱樂部,做成中國的皇馬,推動中國足球變得強大。”他說。
丁常保農民家庭出身,當時是名普通的林業干部。常年在陜北高原翻山越嶺的林業工作,練就了他的執著和韌性。“我就是非常執著,大家說我迂。”他說。
這位“迂”人說干就干,2003年成立了俱樂部,并代表志丹參加陜西省的足球比賽,結果每次成績都不理想。2005年,他們首次組隊參加陜西省比賽,取得最后一名。
“一開始搞足球,我們就遇到了瓶頸。”他說,“當時全志丹縣踢球的一共也就60個人,校園內有30個孩子,校外有30個成人。”
丁常保那時在志丹遭遇一直困擾中國足球的致命問題:踢球的人太少。但他迅速找到了答案,并由此轉變思路帶領志丹足球走向了更高的境界。
“2007年,我寫信向張路求教。他告訴我要成立足協,摒除一切功利思維,踏踏實實搞普及,讓那些想踢球的孩子享受足球。這是基層足球發展的正道。”丁常保說。
但孩子們都在校園里呢。志丹足協要想教孩子踢球,談何容易。
不怕的人眼前才有路。為了拿到進入校園的通行令,丁常保派一個足協工作人員到縣教育局門口蹲點“堵”負責人,等了10多天,終于“堵”到了教育局局長。隨后,教育局正式發文,允許志丹足協進入校園搞足球普及。志丹因此得以引領風氣,全縣普及校園足球。

志丹女足在比賽
2010年,志丹被評為全國校園足球活動試點縣。2011年,志丹縣出臺文件,每年從縣財政撥款10萬元經費,確定校園足球辦公室設在足協,丁常保任辦公室主任。2014年,志丹縣再次發布文件,將每年給校園足球的撥款增至300萬元,確定校足辦是縣教育局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
政府的政策與財力支持,為丁常保大展身手提供了舞臺。志丹足球做得有聲有色。2015年,志丹男足奪得陜西省冠軍。而在丁常??磥恚钪匾氖侵镜ぷ屆總€想踢球的孩子可以免費踢球,讓有天賦的孩子可以免費接受專業訓練。

2015年,志丹男足獲得陜西省冠軍
丁常保為此忙得不可開交。他2007年做了腰椎手術,腰部植入一塊鋼板,本可兩年之后取出,但直到今年疫情期間他才得空去醫院“卸載”了這塊鋼板。有一次組織活動,他一天接打電話600多個,手機高溫休眠,被迫現場買了部手機。還有一次,他開車13個小時、行程1100公里,從志丹拉幾名球員去成都參加比賽。
丁常保希望通過足球改變一代代志丹孩子們的生活方式,最終改變志丹的人文環境。他認為,這應該是基層足球的使命。
“我做足球開始是因為喜歡,后來覺得很重要,再后來就成為我的生活全部。”他說,“有些人為我投身足球覺得可惜。人生一世,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否則,才是真的可惜呢。”
志丹足球培養出了一些苗子,志丹足協沒有從中收取一分錢的培養費。丁常保希望足球能為孩子的前途服務,而非通過足球賺錢。但志丹足協確實資金短缺,今年丁常保出資五千元贊助一支球隊參賽。那是他一個月的工資。
志丹縣城23所中小學校全部開展校園足球,上足球課的孩子超過兩萬。丁常保認為,其中能稱得上足球人口的只有六千。“有多少就是多少,我們沒必要夸大其詞。”他說。
與丁常保稍有接觸,你會發現他有種獨特的氣質:熱情、認真、執著或者,“迂”,卻毫不茍且。他能有所成就,既得益于當地政府的支持,也與他的個性與情懷有關。

志丹足協主席丁常保
丁常保經常說:“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17年的時間,證明他不是信口說說。
事在人為。眼下,中國各地發展基層足球,不少地方成立縣市級足協,政策、資金、場地等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但如何找到更多丁常保,卻會是個難題。
足球改變人生
陜西志丹,是個能夠讓我們對中國足球重新鼓起信心的地方。
志丹足協自2007年成立之日起,主席丁常保率領志同道合的團隊,認認真真地按照國際通行的足球規律發展足球,踏踏實實地走普及惠民的道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志丹的足球實踐證明,一些國際通行的足球發展規律,在中國一樣可行。
志丹足協耕耘基層足球不過13年,而今成就斐然。志丹這個人口僅有16萬的小縣,當年男足成績曾是陜西省倒數第一,現在男、女足各級球隊經常奪得省內第一。這僅僅是志丹足球成績的冰山一角。
目前代表志丹足球最高水平的是一位名叫付杰的職業球員,19歲,效力于北京人和俱樂部。作為首個在中甲賽場亮相的志丹球員,作為一個從志丹走出的孩子,付杰珍惜足球帶給他的一切。
付杰說,他的信條是:足球改變人生,付出定有回報。

付杰(左)和他父親。新華社記者姚友明攝
11月下旬,人和俱樂部球員放假,付杰回到志丹。只要天氣允許,他堅持每天早晨7點起床,上午跑步和練力量,下午踢球。“在俱樂部怎么練,我在家就怎么練。”他說。
2009年,在志丹足協獲準進入校園之后的第三年,付杰有機會接觸到了正規的足球培訓。他每天放學后訓練,周末參加比賽。他的足球訓練模式和歐洲孩子基本相仿。這是志丹足協借鑒國際經驗而力推的模式。4年后,付杰被廣州恒大足球學校選中。
付杰父親認為,兒子的成功與丁常保和志丹足協密不可分他說:“我之前對足球一無所知。是丁常保和志丹足協他們培養了我的孩子。志丹足球平臺好,全是為了孩子,不收費,不賣球員,不從中贏利。這個其他地方比不了。”

付杰在志丹休假期間堅持訓練。新華社記者姚友明攝
足球,在志丹變成了一種義務教育。
志丹足協分管當地校園足球工作業務,派高水平足球教練到校園教孩子踢球。有天賦的孩子,可以在這里接受完整的啟蒙教育,去走專業道路。比如付杰,他離開恒大足校后加盟北京人和,成為一名職業球員。
“丁教(練)為我提供了足球平臺,讓我多了一個人生選擇機會。對于有足球天賦、并愿意吃苦的孩子來說,踢球是條更容易的人生道路。”他說。
付杰認為,是丁常保極力促成的“足協+校園”這種專業的校園足球模式,改變了他的人生。“沒有丁教(練),我可能都接觸不到真正的足球。”他說。
據志丹足協統計,志丹迄今已有246個孩子通過足球改變了人生軌跡。付杰只是其中之一。

輸球后的志丹小球員
志丹足協成立之后,第一個受益于足球而考上大學的孩子叫馮浩博。和付杰一樣,他是在志丹足協業務進入小學之后開始接受專業足球訓練的。“那時開始正兒八經的訓練,并且出去比賽。經費全由足協負責。父母幾乎沒有負擔。”他說。
馮浩博后來被評為二級足球運動員。但他沒走專業道路,而是在2013年通過足球特招政策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F在他在西安某航天動力研究機構工作,業余時間踢球。足球已經成為他的終身愛好。
足球讓很多志丹女娃走出了山溝。
2015年,志丹足協和河北足球特色校邯鄲一中建立了合作關系。當年,后者從志丹錄取了金巧巧等3個女孩子。現在,她們全部通過足球考上了大學。
金巧巧家里有4個孩子,只有她一個踢球,現在也只有她一個人考上了大學。她說:“足球改變了我的命運。如果沒有足球,我根本走不出志丹,可能連大學都上不了。”
在志丹足協成立之前,付杰、馮浩博小時候都是在水泥地上踢球。“那時志丹校園球場全是水泥硬化的。”丁常保說。如今,志丹全縣所有的中小學實現了操場草皮化,縣內所有的中小學、10所幼兒園以及域外3所小學廣泛開展了足球運動,并組建了60支青少年足球隊??h內所有學校的體育老師都接受過足球培訓。全縣教練員人數達到143人,其中D級教練以上35人,C級3人。
志丹縣政府每年撥給校園足球300萬元的???,這個數字,凝聚著志丹縣政府、志丹足協為讓孩子免費享受足球義務教育而付出的努力。
通過足球走上專業道路或者上大學的孩子,畢竟少數。志丹足協發展基層足球的長遠目標,在于讓一代代志丹人通過足球運動獲得更好的成長,讓足球融入志丹人的生活。

志丹人在山坡上踢球
中國草根足球該如何發展?校園足球該如何運作?地方政府該如何與當地足協合作?足球該如何讓孩子受益?對于這些問題,志丹縣政府和志丹足協都已做出了一些可供借鑒的嘗試。在陜北的茫茫山溝里,他們不計名利地耕耘著中國足球的希望。
志丹足球的無奈,中國足球的障礙
校園足球的啟動,是中國足球邁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但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卻需克服一個巨大的無形阻力。阻力雖然無形,志丹足協的女足教練姜自成(化名)幾次在空蕩蕩的訓練場上,清晰真切地看到了它。
“本來說好了訓練,結果一個學生都沒來。”姜自成發出一聲嘆息,“家長、老師甚至校長不讓孩子來踢球。”
姜自成是一名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青訓教練,培養出數名國腳。兩年前,他來志丹選拔球員,被這片足球凈土感染。“志丹足協在做足球普及,免費培訓孩子。沒想到足球還能這樣搞!”他說。
姜自成決定留在志丹,隨即感觸到了第二個“沒想到”:“沒想到足球還能這么苦!”
他說,不少志丹當地人排斥足球,他自己很多時間都花在和家長、老師和校長磨嘴皮子,請求對方放孩子去踢球。這遠比訓練辛苦。
11月27日這天,記者在志丹采訪時,姜自成一天都在忙著做家長的說服工作。
上午,他和志丹足協副主席姚功輝冒著嚴寒趕到距離縣城10公里遠的一個叫王彥虎的養豬農民家中。此前他去過兩次。他三顧茅廬,只為求王彥虎允許女兒踢球。

王彥虎家住的窯洞。新華社記者馬邦杰攝
王彥虎有6個孩子,前5個都是女孩,其中兩個都是姜自成的球員,今年作為足球特色生已被河北省邯鄲一中錄取。此前,他們那個200多人的村子中還沒人通過足球走出山溝。王彥虎的兩個女兒破了這個天荒。
“王彥虎上小學五年級的小女兒絕對是踢球的好材料。但她父母不讓孩子踢球。我看著心里急。”姜自成說。
姜自成和姚功輝趕到王彥虎家時,家里只有王彥虎和他父親——一個抽旱煙袋的干瘦老人。
72歲的老人家對姜自成和姚功輝說,兒子家現在欠債20多萬元,就指望今年養豬能賺點錢??砂凑漳壳暗呢i肉市價估算,恐怕要虧錢。盡管事實證明足球是可能讓孩子擺脫貧困的一條途徑,但王彥虎卻不想讓小女兒踢球了。即使姜自成和姚功輝苦苦相勸,他囁嚅著應付幾句,不時打個哈欠,說孩子學習不好,到最后干脆沉默不語。

姜自成與王彥虎(左)握手告別。新華社記者馬邦杰攝
上午的勸說工作以無效結束。
下午,姜自成出現在志丹保安中學的一間教室內。他的對面坐著6位家長。姜自成又是一番苦勸。對方依舊沉默以對。
這種無聲的抵制,讓志丹足協主席丁常保頗感無奈。
“今年,我們某小學的6個孩子入選校園足球國家隊最佳陣容。但班主任不讓這些孩子去練球。”丁常保說,“我去找校長,校長說會幫著協調,沒任何效果。 教練就此事給縣領導寫信,領導做了批示,依舊沒下文。教練去堵校長,最后也沒用。”說到這里,他不禁發出一聲嘆息。
對于一些家長、老師和校長對足球的態度,劉志丹紅軍小學的校長李良洲深知其中原因。
“都是考試指揮棒鬧的。現在學生學習壓力太大了。到了五年級,家長瘋狂給學生補課。平日放學后補課,周六周日也不放過。”他說。
李良洲擔任劉志丹紅軍小學校長10年期間,30多個學生借助足球考上更好的中學。他通過常年觀察發現,適當體育活動,包括踢球是能促進學習成績的。其中關鍵在于家長是否能夠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他說:“需要家長監督和幫助孩子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自律習慣。這個習慣養成之后,問題就好辦了?,F在我們學校有個現象越來越明顯——踢球好的孩子學習也好。”

劉志丹紅軍小學校長李良洲。新華社記者馬邦杰攝
李良洲認為,要想改變大環境,唯有將體育納入考試體系,通過應試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他說:“孩子們太可憐了,整天學習,都沒時間踢球,體質狀況下降。我贊同把體育納入中考、高考。否則,體育在學校沒地位,校園足球也搞不起來。”
他認為,現在成材道路逐漸增多,家長沒必要非讓孩子去參與千軍萬馬爭過高考這道獨木橋。他說:“我們這里有句土話‘每個豬娃子頭上都頂二升糠’。意思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差不多。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不一定非要走讀書上大學的道路。付杰是我們學校畢業的。像他這樣走職業足球的道路不也很好嗎?”李良洲說。
記者在各地采訪基層足球時發現,孩子普遍學業繁重,沒時間踢球。一位在杭州某足球特色學校執教的葡萄牙教練告訴記者:“在歐洲,孩子學習和踢球可以兼顧,但在中國,學習和踢球常常只能二選一。”
中國足球的基礎在校園足球,而在很多地方,校園足球正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無可奈何地嘆息。